18907962153  18907965048

井冈山精神教育研究院面向全国企(事)业单位、团队组织开展井冈山红色培训、革命传统教育

导航

当前的位置:首页 > 红色文化 > 红色教育

斯大林情系井冈山-派特使翻译家费德林来华考察记

 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五个月了,斯大林急需翻译毛泽东著作和诗词,便派汉语翻译家费德林来中国井冈山实地采访体验,了解《西江月·井冈山》一词的现场采访环境。江西吉安地委书记李立同志全程陪同,走访大小五井和五大哨口,拜谒烈士陵墓,欣赏袁文才墨迹并会见其妻谢梅香,访问革命老人邹文楷和余振坤,深入考察举世闻名的黄洋界哨口。

“一切由中国同志安排”

       那是1949年12月,斯大林为迎接毛泽东首次访问苏联,派汉学家费德林来中国作毛泽东的随行翻译。在旅途火车上,毛泽东谈到自己战争年代写诗的动机,不无感慨地说:“现在我连自己也搞不明白,当一个人处于极度考验,身心交瘁之时,当他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几个小时甚至几分钟的时候,居然还有诗兴来表达这种严峻的现实。”后来费德林将毛泽东的这些话转告了斯大林。
斯大林       1950年初春,寒冬未消。有一天斯大林吸着雪茄烟,对着他的翻译费德林说:“毛泽东在火车上同你谈的写诗动机,表达了他写出好诗的环境——斗争的压力和乐趣。这种深邃的内涵,是我们所不易理解的。还有,中国革命胜利了,我曾建议毛泽东尽快出版《毛泽东选集》和他的诗词,翻译成外文,以供社会主义阵营各国借鉴。1928年中国井冈山是朱毛红军的摇篮,当年那首《西江月·井冈山》诗词,毛泽东所描写的背景和环境到底怎样,我毫无所知。现派你以特使身份,带上几个人,去井冈山亲眼看一看,采访体验,回来告诉我。”
       毛泽东接到斯大林派特使来华的电报后,委托周恩来打电话给江西省和吉安地区,做好接待准备。此时吉安地委第一任书记名叫李立,是永新三湾乡人,井冈山斗争时期,他先后任过灵阝  县和宁冈县委书记,毛泽东对他很了解。在开国大典的第二天,毛泽东就找周恩来说:“恩来,你替我打个电话给李立同志,要他代我上井冈山一趟。井冈山人民对革命有功,没有井冈山人民就没有我毛泽东。要李立同志告诉井冈山人民尽快恢复生产,重建家园,有什么困难,就请李立同志解决。”于是李立遵命备足了四卡车粮食、衣服、副食品进山,送给井冈山各家各户,并与当地干部研究,制订了井冈山的建设计划。如今李立又接到周总理的电话,兴奋之中深感责任重大,他表示决不辜负毛主席的殷切期望,保证圆满完成首次接待外宾任务。
       费德林翻译是个中国通,普通话讲得很好,他以特使身份带了九个人于1950年2月下旬来到吉安。李立对他们说:“吉安距井冈山还有二、三百华里,平地上一般都可通车子,但上山迂回盘旋就要骑马了。湘赣两省交界的井冈山我都熟悉,可以自始至终的陪同你们。”费德林高兴地说:“那好,一切由中国同志安排。”

 “你们就住在毛主席旧居里”

       这年的春节是2月16日,元宵还未过,井冈山就迎来了历史上第一批外国客人,其意义非同一般。
       当时山里依然是冰天雪地,气温很低,路面冻得像水晶玻璃,道旁结着冰凌,在芦苇、杂草、荆棘上结的冰柱,就像是一挂挂的子弹,每行走一步,都得用竹杆先打掉冰凌才能前行,稍不小心,就会摔跤,好在苏联客人从小习惯了冰雪生活环境,对他们是司空见惯,因而没有削减来中国参观考察的兴趣。
       费德林一行到达茨坪后,就迫不及待地参观当年毛委员的旧居。李立对客人说:“茨坪是井冈山根据地的中心,地势较平坦,这里的气温是:冬季平均3度,最低零下11度;夏季平均24度,最高33度。毛主席经常在这里宿营,旁边还有许多革命旧址,当年非常热闹。我看你们就住在毛主席旧居里,住不下就住隔壁的革命旧址,这样更有意义。”
       客人们兴奋地向李立提出:“我们也要像当年毛委员那样,以门板当床,睡稻草地铺,亲自体验一下红军时期艰苦生活,而且今天吃晚饭要品尝中国红军吃的红米饭、南瓜汤。”他们的举止,令李立甚为感动。
晚饭后,李立陪着大家到茨坪各处看看,边走边向他们介绍说:“茨坪是个穷山沟,当年只有十几户老百姓,住的是泥土墙屋。这里方圆数百里都是崇山峻岭,产谷不满万担,人口不满两千,红军官兵脚穿草鞋,身穿单衣,缺油少盐,朱德、毛泽东经常带领红军从山下几个县挑粮上山,打破敌人的封锁和会剿。”费德林问:“毛主席诗词里的黄洋界哨口有多高?还有其它哨口吗?”李立回答说:“黄洋界在北面,归宁冈县管,海拔1343米。著名的五大哨口除黄洋界外,还有八面山、双马石、桐木岭、朱砂冲以及大小五井。毛主席写的《井冈山》一词,是专门歌颂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明天我们就身带干粮,骑着马去黄洋界哨所看看。”

 “请你讲解《井冈山》词的详实内涵”

       为了迎接苏联客人来井冈山参观,黄洋界上立了一块木制诗词碑,将毛泽东1928年秋天写的《西江月·井冈山》一词镌刻在上面,全词内容为:“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费德林一行骑马登上千仞高山,一鼓寒气和云雾不断袭来。李立抓紧时间向客人介绍该词的时代背景:“中共在莫斯科召开‘六大’结束后的第50天,即1928年8月30日,敌湘赣两军各一部乘我军欲归未归之际,攻击井冈山。我守军不足一营,凭险抵抗,将敌击溃,保存了这块根据地。当时毛委员正在永新,黄洋界上的红军就按照毛泽东的战略战术,依靠人民群众的配合,摆出‘空山计’姿态,用打响迫击炮来吓跑敌人。”
       费德林饶有兴趣地具体问道:“李立同志,能否请你讲解《井冈山》词的详实内涵?对旌旗、鼓角、众志成城、炮声隆、宵遁等应如何理解?”
       李立高兴地说:“旌和旗是同义语,都是旗帜,红军在战斗中要举旗助威,中国古代打仗要用战鼓和号角指挥,这里是用来形容激动人心的场面。当时附近农民和赤卫队员拿起梭标、大刀和石块,削竹钉、设陷阱、筑工事、运弹药,连妇女和儿童都上山摇旗呐喊、送饭送水、火线喊话、政治瓦解,形成了万众一心的坚固城堡。如当时有人用京剧《空城计》的唱腔,编了几句《空山计》唱词,让战士们大声高唱:‘我站在黄洋界上观山景,忽听得山下乱纷纷,举目远眺来观看,原来是湘赣发来的兵。’吓得敌人忐忑不安。红军数次打退敌人冲击,迫使敌人当夜撤逃。至于‘炮声隆’的故事,费德林同志,我们就去看看那门迫击炮吧!”
       费德林等人在李立的引领下,走下小坡,转了几个弯,一门现代武器迫击炮就呈现在眼前。费德林感到新奇,看得亲切,不时用手去抚摸,转了一圈,问道:“词内讲的‘炮声隆’就是它吗?请介绍一下它所发挥的作用。”李立笑道:“我在长征路上亲自聆听过毛主席讲述这个脍炙人口的故事,这门迫击炮是朱德从南昌‘八一’起义军里带来的,当时只有三发炮弹,因受潮,前两发未打响,第三发打响了,吓得敌人闻风而逃。有人说前两发不起作用,毛主席纠正这种看法,说前两发虽未响,但使炮筒加热,为打响第三发创造了条件,所以三发炮弹都有功。”费德林一行九人都听得哈哈大笑起来。
翌日,苏联老大哥们还冒着严寒游历了其它哨口。

 “毛委员给袁文才的信是我转送的”

       费德林一行来到大井参观,原大井乡苏维埃主席余振坤在这里等候。不一会,著名暴动队长邹文楷也来了。客人看到这九排土木结构瓦房,全部粉刷成白色,感到十分新奇。余振坤介绍说:“这些房子原为广东人所建,当年王佐绿林队伍就驻在这里,毛委员上山后便成了红四军军部、红军医务所、乡工农兵政府所在地。毛委员也住在里面,常在外面散步,思考问题,并坐在前面那块石头上看书。”
       费德林来到石头边,抚摸着这块来历非凡的“读书石”,顿觉肃然起敬。他说:“毛主席在这里进行工农武装割据,创出了一条革命胜利之路,很不容易啊!今天我们从苏联来到井冈山,就是循着历史的回声,探访当年莫斯科中共‘六大’选出的毛委员是怎样在艰苦条件下,建立起中国第一个革命摇篮的。”
       客人的话引发了井冈山老人邹文楷的冥思苦索,他没有刻意阐述,而是带领苏联同志去袁文才遗孀谢梅香家阅看袁文才信,也许此信的前后经过可以让客人了解井冈星火的由来,洞悉井冈山革命斗争的起源。
       李立对谢梅香说:“斯大林派特使不远万里来到山上,这是井冈山开天辟地的大事。你把选三那封信拿出来给他们看看。”李立坐在一张“八仙桌”旁,随手打开井冈山地图,似乎回到那激情燃烧的岁月,深切地告诉费德林:“那是1927年秋,中共江西省委急派宋任穷去莲花县找毛泽东,告知宁冈有共产党员领导的一支武装。接着又听到永新的王新亚说,井冈山确有一支绿林农民军。于是毛泽东开会决定,率起义军余部向永新县三湾进发。由于我是三湾村人,当时20岁,毛委员修书一封,要我叔叔带着我去宁冈茅坪送给井冈山首领袁文才,提议择日相见,故毛委员给袁文才的信是我转送的。袁在一年前便加入了共产党,但对中央委员毛泽东带来的1000多人不知详情,表现得紧张和不安,甚至存有戒心,于是当即写了复信,要我带给毛,信曰:‘毛委员:敝地民贫山瘠,犹江池难容巨鲸,片林不栖大鹏,贵军驰骋革命,应另择坦途。敬礼!袁文才,叩首。’后来毛委员又要我传书,真切地表示,愿同绿林军结为友好,联合一致,共同反对军阀,这才使袁文才消除了疑虑,愿接纳工农革命军。过了几天,袁文才又给驻在茨坪的首领王佐做工作,才使井冈山寨的南北大门得以洞开。第二年,王佐也加入了共产党,他们分别担任红军正副团长和地方领导工作。
       费德林称赞袁、王二人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但他始终有个难解之谜,即后来为何要杀死这两个已经入党的红军重要干部?李立告诉他:“这就是袁、王的不幸悲剧,当时极左倾向很厉害呀!一是‘六大’有个内部文件,要把所谓土匪首领处死,被袁文才看到了,告诉了王佐,致使思想上背起沉重包袱;二是土籍与客籍的历史矛盾乘此激化,袁、王是客籍人,受到毛泽东的青睐,土籍干部看得眼红而忌妒,蓄意借机谋害。袁、王被杀时,都是32岁,毛泽东在闽西闻讯后悲痛万分,几天吃不下饭。”
费德林听毕内心异常伤感,深知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他想起苏联本国的历史,也是如此。
       最后李立带着客人瞻仰了小井红军墓,参观了小井红军医院。这里是100多名红军战士被惨遭杀害的地方,大家听了介绍,心情十分沉重,低下头来鞠躬志哀。

“我要送给斯大林一份井冈礼品”

       通过几天参观考察,苏联同志对井冈山有着进一步了解。在返回茨坪途中,路过一户人家时,费德林发现那户门前栓着一只猴子,很感兴趣,停下脚步仔细观看,竟看得如此出神发呆。李立催他快走,他还恋恋不舍。最后,他对李立说:“这次井冈之旅,我们终身难忘,回到苏联后,我要送给斯大林同志一份井冈礼品,留作纪念。这只猴子很好看,我想买下行吗?”李立思忖片刻,笑道:“好吧,我去帮你问问老表卖不卖?”结果花了三块钱买下了那只猴子。
       费德林如获至宝,爱不释手,走到哪里,抱到哪里,还让它骑马,给它喂食,每日像服侍小孩一般,感情极深。然而,有一天走到崎岖山路,左右摇摆,时上时下,猴子在马背上十分害怕,用前掌死劲地抓着颈鬃,把马的颈部抓出了几道很深的血痕。路过一个深沟时,因马疼痛,不愿跳过去,费德林不知,用力拍打几下马的屁股,马愤怒了,使劲一甩,把猴子从马背上摔了下来,跌在马的前蹄下,踩断了一只脚,猴子痛得“哇哇”嚎叫。费德林非常懊恼,跳下马,勒住缰绳,把马抽得乱蹦乱跳,猴子被踩断了一只脚,送给斯大林便不合适了,于是费德林只好忍痛割爱,放猴归山。
此时费德林一肚子怨气,路上行走闷闷不乐,当走到要出山时,有座不高的木桥,年久失修,已经腐朽,骑马在后的随行人员过桥时,木桥突然断了,人和马全部掉入溪水中,但有惊无险,人骑在马上安然无恙,看到这种场面,一直不高兴的费德林忍不住大笑起来。
到达宁冈后,正逢县城赶集,人山人海,他们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卖华南虎皮的老表,于是兴奋地买了一张虎皮带往苏联,作为献给斯大林的唯一礼物。
       费德林一行回国后,向斯大林详细禀报,滔滔不绝地谈起参观考察的感受,他说:“这次中国井冈山之行,使我们了解到建立中国革命摇篮,在于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胜利之路,建立一支工农革命武装,在于彰显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真谛。他们以敢于革命、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将井冈山的星星之火,迅速燎原全国。同时毛泽东在极度贫苦,极度困难,如此简陋,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坚持与敌斗争,得到广大人民的全力支援,成就了中国革命的彻底胜利,实属伟人之举。”
       (注:李立同志系江西永新县人,1927年9月在三湾参加红军,是井冈山斗争的亲历者,写了回忆录《革命摇篮井冈山》一书。晚年曾是全国政协常委。)
 
作者简介:
       冯 都:现年85岁,原是共大教师,工商银行主任科员,政工师,永丰县政协原常委,民盟盟员,党史专家。研究党史50余年,发表作品近800篇,编有《冯都文选》一、二、三卷,参与拍摄教育片红色故事汇《活捉张辉瓒》,2016年主撰《中国共产党江西省永丰县历史》(第一卷)。系中国现代史学会会员,省、市、县党史学会会员、理事、会长,并获得北京中国名人书画院“书法家”证书。

  以上就是斯大林情系井冈山-派特使翻译家费德林来华考察记文章的全部内容,如果您有井冈山培训,井冈山红色培训,井冈山红色教育方面的需求,可以随时咨询我们。


原文链接:http://www.jgsjs.org/wh/1/130.html,文章未经本站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