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4月下旬,朱毛红军在井冈山胜利会师,开创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崭新局面,从此“朱毛红军”天下闻名,彪炳史册。
今年是井冈山胜利会师95周年,为纪念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我们策划推出《朱毛会师井冈山》系列故事,透过3个重要历史片段,与大家一起回顾朱毛会师井冈山的艰难与曲折,感悟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1928年4月,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和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军余部在井冈山胜利会师。
从这一刻起,“朱毛红军”的名号响彻云霄,井冈山革命星火燎原,势不可挡。这就是永载史册的“井冈山会师”,亦称“朱毛会师”。
在中国革命的关键时刻,毛泽东为何选择了井冈山?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敢不敢革命?怎样坚持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必须回答的两个根本性问题。
面对敌强我弱的严峻形势,为了保存革命力量,毛泽东产生了“上山”的思想。
1927年6月,毛泽东在武汉召集从湖南来向国民政府请愿的革命者开会,要求大家回到原来的工作岗位,并提出“在山的上山,靠湖的下湖,拿起枪杆子保卫革命”。
7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上,毛泽东对陈独秀提出的关于农民自卫军加入国民革命军的主张表示坚决反对,并提出“上山”策略,认为“上山可造成军事势力的基础”,这个建议没有被付诸实施。
八七会议后不久,当时主持中央政治局工作的瞿秋白征求毛泽东去上海中央机关工作的意见,毛泽东表示,不愿去大城市住高楼大厦,愿到农村去,上山结交绿林朋友。
后来有人批评毛泽东想做“山大王”。但毛泽东眼中的“山大王”是从未有过的“山大王”,是共产党领导的,有主义、有政策、有办法、闹革命的“山大王”。
毛泽东“上山”思想虽早已有之,但当他带领秋收起义部队向农村转移寻找落脚地时,并非一开始就确定要上井冈山。
实际上,最初的计划是退往湘南。尽管如此,但井冈山这个名字在秋收起义前后正断断续续地传递给毛泽东,并留下越来越深刻的印记。
毛泽东第一次听说井冈山是在写《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前后。
1927年初,毛泽东曾来到湖南衡山县城,找当地的干部李少山、张琼等人座谈。
会上,李少山说起他有个表兄受国民党追捕,无处可逃,后来逃进了井冈山。那儿山高皇帝远,国民党鞭长莫及。井冈山的名字给毛泽东留下了初步印象。
1927年9月初,毛泽东在萍乡安源的张家湾召开军事会议,部署秋收起义工作。期间,毛泽东郑重地对众人说:“倘若暴动失利,我们往哪里退却?”
赣西农民自卫军总指挥兼安福县农军负责人王兴亚说:“要是我们打输了的话,就退到我的两个老庚(袁文才、王佐)那里去,那个地方到处高山大岭,林深草密,连绵几百里,安得下千军万马,还怕容不了我们几千人?”
在与会者的追问下,王兴亚告诉大家,这个地方就是井冈山。
这是毛泽东第二次听说井冈山。
9月25日,秋收起义部队在芦溪冲破敌人的伏击后,进入莲花县境内。26日清晨,莲花县城被攻克。
在莲花,工农革命军与江西省委取得了联系,联络人是宋任穷。他当时是工农革命军第三团的文书,之前奉命前往南昌与江西省委进行联络,几经波折终于找到了省委书记汪泽楷,并汇报了部队情况。
汪泽楷让宋任穷立即返回,并将一封用药水写好的密信交由宋任穷带给部队前委。
这封信带给毛泽东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宁冈县有我们党的武装,有几十支枪”。这封密信对正在苦苦找寻落脚之地的秋收起义部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
随后,毛泽东召开莲花县党组织负责人会议,进一步了解宁冈、永新农民武装斗争等情况,证实井冈山确有两支地方武装。
随即,毛泽东作出了重大决策:引兵井冈,向宁冈进发。
9月29日,工农革命军抵达三湾村,毛泽东在这里主持了著名的“三湾改编”。
10月27日,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进驻茨坪,完成了向井冈山的历史性进军。
今年是井冈山胜利会师95周年,为纪念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我们策划推出《朱毛会师井冈山》系列故事,透过3个重要历史片段,与大家一起回顾朱毛会师井冈山的艰难与曲折,感悟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1928年4月,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和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军余部在井冈山胜利会师。
从这一刻起,“朱毛红军”的名号响彻云霄,井冈山革命星火燎原,势不可挡。这就是永载史册的“井冈山会师”,亦称“朱毛会师”。
在中国革命的关键时刻,毛泽东为何选择了井冈山?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敢不敢革命?怎样坚持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必须回答的两个根本性问题。
面对敌强我弱的严峻形势,为了保存革命力量,毛泽东产生了“上山”的思想。
1927年6月,毛泽东在武汉召集从湖南来向国民政府请愿的革命者开会,要求大家回到原来的工作岗位,并提出“在山的上山,靠湖的下湖,拿起枪杆子保卫革命”。
7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上,毛泽东对陈独秀提出的关于农民自卫军加入国民革命军的主张表示坚决反对,并提出“上山”策略,认为“上山可造成军事势力的基础”,这个建议没有被付诸实施。
八七会议后不久,当时主持中央政治局工作的瞿秋白征求毛泽东去上海中央机关工作的意见,毛泽东表示,不愿去大城市住高楼大厦,愿到农村去,上山结交绿林朋友。
后来有人批评毛泽东想做“山大王”。但毛泽东眼中的“山大王”是从未有过的“山大王”,是共产党领导的,有主义、有政策、有办法、闹革命的“山大王”。
毛泽东“上山”思想虽早已有之,但当他带领秋收起义部队向农村转移寻找落脚地时,并非一开始就确定要上井冈山。
实际上,最初的计划是退往湘南。尽管如此,但井冈山这个名字在秋收起义前后正断断续续地传递给毛泽东,并留下越来越深刻的印记。
毛泽东第一次听说井冈山是在写《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前后。
1927年初,毛泽东曾来到湖南衡山县城,找当地的干部李少山、张琼等人座谈。
会上,李少山说起他有个表兄受国民党追捕,无处可逃,后来逃进了井冈山。那儿山高皇帝远,国民党鞭长莫及。井冈山的名字给毛泽东留下了初步印象。
1927年9月初,毛泽东在萍乡安源的张家湾召开军事会议,部署秋收起义工作。期间,毛泽东郑重地对众人说:“倘若暴动失利,我们往哪里退却?”
赣西农民自卫军总指挥兼安福县农军负责人王兴亚说:“要是我们打输了的话,就退到我的两个老庚(袁文才、王佐)那里去,那个地方到处高山大岭,林深草密,连绵几百里,安得下千军万马,还怕容不了我们几千人?”
在与会者的追问下,王兴亚告诉大家,这个地方就是井冈山。
这是毛泽东第二次听说井冈山。
9月25日,秋收起义部队在芦溪冲破敌人的伏击后,进入莲花县境内。26日清晨,莲花县城被攻克。
在莲花,工农革命军与江西省委取得了联系,联络人是宋任穷。他当时是工农革命军第三团的文书,之前奉命前往南昌与江西省委进行联络,几经波折终于找到了省委书记汪泽楷,并汇报了部队情况。
汪泽楷让宋任穷立即返回,并将一封用药水写好的密信交由宋任穷带给部队前委。
这封信带给毛泽东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宁冈县有我们党的武装,有几十支枪”。这封密信对正在苦苦找寻落脚之地的秋收起义部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
随后,毛泽东召开莲花县党组织负责人会议,进一步了解宁冈、永新农民武装斗争等情况,证实井冈山确有两支地方武装。
随即,毛泽东作出了重大决策:引兵井冈,向宁冈进发。
9月29日,工农革命军抵达三湾村,毛泽东在这里主持了著名的“三湾改编”。
10月27日,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进驻茨坪,完成了向井冈山的历史性进军。
以上就是一封密信促成“引兵井冈”——朱毛会师井冈山故事之一文章的全部内容,如果您有井冈山培训,井冈山红色培训,井冈山红色教育方面的需求,可以随时咨询我们。
原文链接:http://www.jgsjs.org/wh/1/126.html,文章未经本站许可,禁止转载!